Vol.18 No.6 (suppl.)
/
1999 / 12
/
pp. 097 - 109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慢性砷中毒的皮膚病變一 臨床病理研究
作者
趙曉秋 Sheau-Chiou Chao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科)
李玉雲 Yu-Yun Lee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科)
趙曉秋 Sheau-Chiou Chao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科
李玉雲 Yu-Yun Lee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科
中文摘要

目標:慢性砷中毒是台灣西南沿海重要的地區性流行病,本研究的目的在分析到一教學醫院診治的慢性砷中毒病人的皮膚表現及鱗狀細胞癌(SCC)病理變化與預後的關係。方法:此為一回溯性的研究,收集了1988年6月至1996年5月間在成大醫院皮膚科診斷為慢性砷中毒的病例共303人。結果:病人包括170男性,133女性,年紀為29-90歲(平均63.4歲)。其中3人有烏腳病,62.4%病例有砷黑色素症(rain-drop sign),72.6%有手掌或足蹠點狀或瀰漫性角化,94%有至少一個皮膚癌,絕大多數為波汶氏病(BD)。大多數皮膚癌分佈在軀幹及四肢。我們對234病人的代表性或較嚴重的皮膚癌病灶作了切片或切除,共檢查了311病灶,其病理診斷分別為BD 58%,SCC 20%,基底細胞癌21%,及少數其他惡性腫瘤包括2例Merkel細胞癌。有1/4的SCC病灶合併BD。 SCC有25%來自軀幹,56%來自四肢,其中手及足部佔46%。SCC病人中23%發生淋巴結或遠處 轉移,其原發SCC皆位於手足或頭皮,這些部位的SCC有偏高的轉移率(38%)及死亡率(24%),預後最差。少數病人合併其他器官癌症,包括移行上皮細胞癌18例、肺癌12例、肝癌5例。我們分析SCC病理變化與預後的關係,發現分化不良者較有轉移之危險性,但就頭皮及手部良好及中等分化的SCC而言,其危險因子為腫瘤厚度大於6公厘,侵犯深部真皮層及浸潤性的型態。結論: 本研究有關慢性砷中毒的各種皮膚變化及砷SCC的預後與文獻者大致相近,但與非砷SCC相比, 砷SCC較多為分化不良;發生於頭皮及手足的砷SCC,較多導致轉移及死亡,應儘早切除。

中文關鍵字

慢性砷中毒;流行病;砷癌;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