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139 - 149
螢光物質-腐植酸與烏腳病之相關研究
作者
呂鋒洲 *
(台灣大學生化研究所)
呂鋒洲 *
台灣大學生化研究所
中文摘要
民國六十四年作者分析嘉南沿海烏腳病流行區居民飲用之井水,經紫外線照射後會發出藍綠色螢光,作者將之稱為「螢光物質」,並懷疑其與烏腳病有關。於是進一步分析其成分,發現其主要成份為腐植酸(humic acid). 腐植酸是一種深棕色,具有螢光的有機酸,分子結構並沒有一定,分子量介於數千至數十萬之間,但基本上是酚酸(phenolic acid)的聚合體。 將烏腳病流行區———臺南縣鹽水鎮舊營里之井水樣品經過濃縮、萃取及膠體過濾(gel filtration)所得之腐植酸,以動物實驗模式來說明腐植酸與烏腳病的關係。 以每日5毫克腐植酸/20克體重的劑量,腹腔注射的方式,注射入16隻Balb/c小白鼠體內。在22-32天的連續注射中,有8隻小白鼠分别發生腳肢跛行、關節腫大及浮腫、潰爛等症狀,其中有一隻小白鼠之尾部全部變黑又壞疽,另一隻小白鼠之腳掌轉變為黑色。所有實驗小白鼠均未死亡,發病率達50%。
中文關鍵字
螢光物質,腐植酸,烏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