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109 - 115
烏腳病盛行地區居民次臨床動脈病變及微循環障礙
作者
曾慶孝 *
(台大醫院內科部)
張春琴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
鄭婉瑜
(台大醫院內科部)
邱弘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戴東原
(台大醫院內科部)
陳建仁 Chien-Jen Chen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曾慶孝 *
台大醫院內科部
張春琴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
鄭婉瑜
台大醫院內科部
邱弘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戴東原
台大醫院內科部
陳建仁 Chien-Jen Chen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中文摘要
砷引起之週邊血管疾病在許多國家皆有報告。在台灣西南沿岸所特有之地方流行性週邊血管疾病—— 烏腳病,即被認為與砷有關。由於烏腳病之誘發期長達20-30年,因此吾人猜測,在未完全發病以前, 必有一次臨床而可被偵測到的血流不足現象,而微循環方面也可能出現障礙。本研究之目的即凝針對曾飲用深井水30年以上之外觀正常之烏腳病盛行區居民探討其輕微動脈血流不足及微循環障礙的現象。 第一部份之研究主旨在探討次臨床動脈病變。總計23位外觀正常之烏腳病盛行區男性和28位年齡及性别匹配之非烏腳病盛行區男性參與此研究。所有受檢者皆沒有肥胖現象、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沒有抽菸且休息狀態之週邊血管超音波檢查正常。在施予踏板運動(1.2英哩/小時,10度傾斜,10分鐘) 前後各测量雙側肱動脈、後脛動脈、和足背動脈的收縮壓。在運動前,雙側肱動脈壓、腳踝動脈壓、踝肱指數和踝肱收縮壓差在烏腳病盛行區居民組和非烏腳病盛行區居民組皆相似。在運動後,非烏腳病盛行區居民之肱動脈壓和腳踝動脈壓皆上升,而踝肱指數和踝肱差則維持不變。但在烏腳病盛行區組則發現踝動脈壓有明顯之下降,導致踝肱指數和踝肱差下降的情形。在非烏腳病盛行區組只有3例(10.7%)和4個肢側(7.1%)之踝肱差呈現負值(-3mmHg至-10mmHg)。但是在烏腳病盛行區組卻有13例(56.5%)和20個肢侧(43.5%)有負的踩肱差值(-1mmHg至-33mmHg)。無論使用踝肱差值<0mmHg或<-9mmHg當作輕微動脈血流不足的切點,都顯示烏腳病盛行區組的危險性比非烏腳病盛行區組高出十倍。由本研究,吾人獲得以下結論:在經過長期的飲水砷暴露後,有相當高比例的外觀正常者其實已可呈現輕微之下肢動脈血流不足。 第二部份之研究目的在探討該地區居民在長期飲用深井水而未有週邊動脈疾病前是否已有微循環之變化。受檢者包括45名居住在烏腳病盛行區之成年男性及51名年齡、性別及身體質量指數匹配之非烏腳病盛行區居民。所有受檢者在休息狀態下之踝肽指數皆大於1.00,未有間歇性跛行、糖尿病、高血壓、 缺血性心臟病、及腦梗塞等病史,沒有抽菸,亦沒有肥胖現象。利用雷射都卜勒血流測量儀器,吾人在 大腳趾之表皮分別測量36℃之基礎血流量(Pb)及局部加溫至42℃後之加溫反應血流量(Ph)。到達Ph之時間以T表示,而以(Ph-Pb)/T為平均上昇速率(以R表示)。結果顯示:烏腳病盛行區居民組有較低之 Pb(32.8±6.0 灌流單位(perfusion unit, PU) vs 67.0±4.3 PU, p<0.001),較低之P(193.2±13.6 PU vs 231.1 ±6.3 PU, p<0.005),較長之T(3.04±0.19 分鐘 vs 1.31±0.08分鐘,p<0.001),及較慢之R(48.0±4.8 PU/分鐘 vs 76.2 ± 5.4 PU/分鐘,p<0.001)。以上結果在去除13例可能有輕微的動脈血管變化(運動後之踝肱指數<0.90者)後,仍然相當一致。因此吾人獲得以下之結論,即在烏腳病盛行區居住之外觀正常居民已有腳趾表皮微循環之變化。
中文關鍵字
烏腳病,砷,動脈阻塞性疾病,微循環,次臨床,雷射都卜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