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077 - 091
無機砷與皮膚癌相關性之追蹤研究
作者
薛玉梅 *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邱弘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陳淑媛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徐玫平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林莉如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洪申發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廖崑富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黃雅莉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
吳文玲 Wen-Lin Wu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
呂嵐欽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
陳建仁 Chien-Jen Chen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薛玉梅 *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邱弘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陳淑媛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徐玫平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林莉如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洪申發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廖崑富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黃雅莉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
吳文玲 Wen-Lin Wu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
呂嵐欽
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
陳建仁 Chien-Jen Chen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中文摘要
為了評估台灣慢性砷中毒地區居民皮膚砷癌的盛行率、發生率和多重危險因子,自1988年9月至1989年3月,總共檢查1571名30歲以上的居民為研究對象。經由公共衛生護士利用結構性問卷進行訪視後, 1081名受訪居民包括468名男性和613名女性參與健康檢查,到診率68.6%。結果顯示皮膚癌的盛行率高達6.1%,不論男性或女性,皮膚癌盛行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皮膚癌盛行率和慢性砷暴露指標, 包括居住盛行地區年數、飲用高砷深井水年數、飲用水平均砷濃度(ppm)和累積砷暴露(ppm-year)之間, 均有顯著劑量效應關係。慢性B型肝炎表面抗原帶原而且肝臟功能不良者有較高的皮膚癌盛行率。以食用乾蕃薯籤為主食的年數為指標的營養不良狀態,以及在鹽田工作的既往史,也與砷皮膚癌的高盛行率有顯著相關。 在繼續追蹤2239人年期間,發現新發生的皮膚癌病例33人,年發生率為十萬分之1473.9。皮膚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而且男性發生率比女性偏高。皮膚癌累積發生率和居住盛行地區年數、飲用高砷深井水年數、飲用水平均砷濃度(ppm)、和累積砷暴露(ppm-year)之間,均有顯著的劑量效應關係。另外也發現停止飲用高砷深井水年數越久,皮膚癌發生的危險性越低;停止砷暴露年齡越年輕,危險性越低。因此砷與皮膚癌的發生率有劑量效應關係。 本研究定期追蹤合併三個研究世代,台灣省衛生處登記經醫師確診之烏腳病患249人及其對照 761 人;高雄醫學院皮膚科陳國重醫師確診之皮膚癌患者252人及其對照246人;以及布袋鎮烏腳病高盛行率之居民1571人。利用每年的健康檢查、家庭訪視、戶籍檔案檢索、全國死亡資料檔連鎖,和醫院病歷查對來蒐集研究對象的內臟癌發生與死亡資料。截至1993年1月為止,發現36名膀胱癌、34名肺癌、 23名肝癌、9名腎癌和5名結腸癌個案。經過年齡、性別、抽煙和飲用深井水等多變項調整後,皮膚癌和烏腳病患者以及同時罹患皮膚癌和烏腳病的患者,罹患內臟癌及膀胱癌的危險性,顯著高於健康者。皮膚癌與抽煙有交互作用,有皮膚癌且抽煙者,發生肺癌相對危險性顯著高於健康者。 本研究以追蹤第四年新發生的皮膚癌的21名病例,以及72名年齡性別配對之非皮膚癌居民,進行重叠病例對照研究。結果發現,隨著飲用深井水年數的增加或累積砷暴露的增加,發生皮膚癌的危險性也隨著增加。β胡蘿蔔素與皮膚癌發生之間呈負向劑量效應關係。血清中β胡蘿蔔素在控制累積砷暴露、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抽煙和喝酒等變項,皮膚癌的發生隨血清中β胡蘿蔔素增加而顯著下降。皮膚癌發生危險性隨血清中砷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追蹤研究中,目前並沒有發現血清中硒和鋅與皮膚癌的發生之間有負相關存在。此外,隨著尿液二甲基砷酸較低且單甲基砷酸較低者,尿液二甲基砷酸較高且單甲基砷酸較低者,尿液二甲基砷酸較高且單甲基砷酸較高者,尿液二甲基砷酸較低且單甲基砷酸較高者, 皮膚癌的發生有增加的趨勢。
中文關鍵字
無機砷,皮膚癌,β胡蘿蔔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