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059 - 067
台灣地區長期砷暴露與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之流行病學研究
作者
陳建仁 Chien-Jen Chen
*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邱弘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薛玉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黃偉益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許益祥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林莉如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朱子賢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魏敏澧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陳相志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許鈴宜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謝芳宜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陳建仁 Chien-Jen Chen
*
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邱弘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薛玉梅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黃偉益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許益祥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林莉如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朱子賢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魏敏澧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陳相志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許鈴宜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謝芳宜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
中文摘要
國內外研究相當一致發現長期砷暴露會導致周圍血管疾病的發生,也會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的增加。本文綜論在台灣西南沿海之烏腳病盛行地區,以及東北角之蘭陽盆地所進行的一系列流行病學研究,以闡述飲用含砷井水與心臟血管疾病的劑量效應關係。早在1960年代,烏腳病盛行地區居民的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即被報告有明顯偏高的現象;烏腳病患者之心臟病死亡分率也顯著高於全台灣和盛行區的一般人口。對烏腳病盛行地區居民死亡率所作的分析顯示,隨著飲用水含砷量的增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也隨著增加。在該地區所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也一致地發現累積砷暴露量與缺血性心臟病危險性之劑量效應關係;烏腳病患者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性,高於未曾罹患烏腳病之研究對象。烏腳病盛行地區居民的高血壓與糖尿病盛行率,均顯著高於其他地區居民;而且累積砷暴露量越高,糖尿病與高血壓之盛行率也越高。在蘭陽盆地之冬山、五結、壯圍及礁溪四鄉所進行的居民健康調查,發現腦血管病變, 特别是腦梗塞之盛行率,也和飲用井水含砷量呈劑量效應關係。
中文關鍵字
慢性砷中毒,缺血性心臟病,腦梗塞,糖尿病,高血壓,劑量效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