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040 - 043
貴州省無機砷健康危害及防治現況
作者
吉榮娣 Rong-Di Ji
*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與衛生工程研究所)
吉榮娣 Rong-Di Ji
*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與衛生工程研究所
中文摘要
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地方性砷中毒屬燃煤污染型,它是由於居民在室內敞灶燃用高砷煤,煤中的砷被氧化成三氧化二砷,致使室內空氣和食物受到砷的嚴重污染。居民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接觸吸收,最終攝入過量的砷,引起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砷中毒病區主要分佈在興仁縣、興義市和安龍縣等地,現查出病人1852人,病區人口2萬餘人。病區小煤窯的煤砷含量在100mg/Kg以上,最高可達8300mg/Kg,而我國主要省市煤炭砷含量在10mg/Kg以下。經高砷煤烘烤的食物含砷量可增加數倍至數百倍,為砷中毒患者攝入砷的主要途徑,如辣椒含砷量可達52.7-1090.6mg/Kg,王米含砷量為1.52-11.3mg/Kg。病區室內空氣受到了嚴重污染,廚房和客廳的空氣中砷含量分別為0.46±0.30mg/m²,和0.26±0.18mg/m³,其降落的含砷量更為可觀,達276.5-3841.0mg/Kg。而國家衛生標準規定大氣中砷的最高容許濃度日平均值為 0.003mg/m³,糧食和蔬菜中總砷容許量標準為<0.7mg/Kg和<0.5mg/Kg。居住區環境飲水水井和土壤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二次污染。鑒于環境受到了燃高砷煤的污染,因而病區砷中毒患者攝入了過量砷,高者可達9.13mg/人/天,尿砷和髮砷最高為1.34±0.67mg/L和53.5±15.9 цg/g。根據煤砷含量的不同,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表明,病情與煤砷含量及燃用時間關係密切。至今當地政府成立了慢性砷中毒領導小組,深入病區,視察病情,了解病人的疾苦,宣傳教育砷中毒的危害、致病途徑和防治辦法;並積極籌集防治經費,及時將治砷藥物送到病區,治療病人。與此同時開展流行病學個案調查、查清病情,組織科研人員對病區環境樣品中的砷污染進行調查和監測,改爐灶增設煙囪將污染物排出室外阻斷傳播途徑。封閉高砂煤窯,切斷砷源等綜合性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為了進一步查清全省病情於1993年7月在興義市舉辦了有100多人參加的貴州省砷中毒防治工作會議暨流行病調查學習班,以便徹底地控制砷中毒的發生。
中文關鍵字
無機砷,攝砷量,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