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015 - 039
內蒙古地方性砷中毒研究現況
作者
馬亮 Liang Ma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羅振東 Zhen-Dong Lou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張玉敏 Yu-Min Zh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張閣有 Ge-You Zh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岱沁 Qin Dai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梁秀芬 Xiu-Fen Li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任先雲 Xian-Yun Ren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張美雲 Mei-Yun Zh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馬亮 Liang Ma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羅振東 Zhen-Dong Lou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張玉敏 Yu-Min Zh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張閣有 Ge-You Zh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岱沁 Qin Dai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梁秀芬 Xiu-Fen Li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任先雲 Xian-Yun Ren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張美雲 Mei-Yun Zhang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防疫站
中文摘要
内蒙古自1990年發現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簡稱地砷病)以來,對該病的研究進展概況如下述:
一、流行病學研究:(1)地砷病分佈情況: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西部平原地區,涉及10個縣 (旗),52個鄉。已報告病例1700餘人。性别差不明顯,呈家聚集性;(2)環境砷檢測:已查出11個縣(旗)613個村的井水砷含量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0.05mg/L),而當地之黄河灌溉水、糧食、蔬菜、魚類和土壤中的砷含量均符合要求;(3)流行因素分析:地砷病的患病率隨飲水砷含量增高而增加;患者的皮膚病變與其飲用水砷含量呈直線相關;飲水砷含量 ≥0.20mg/L的人群,發病的相對危險度(OR)是水砷<0.02mg/L的13倍;飲用砷含量≥0.20mg/L 的水≥10年的人群,發病的相對危險度(OR)是飲該濃度含砷水<10年人群的4倍;井水中的砷多以As(3+)型態存在,而其中之硫酸鹽、鐵、錳、硒及溶解氧等含量往往偏低。
二、臨床研究:患者均有多年飲用砷含量超標水的歷史,病程較長,病情逐漸加重。臨床表現往往是全身性的,皮膚病變最突出,癌症多發,具體而言:(1)皮膚病變:主要為過度角化與色素異常。前者多發於手掌和足跖,主要為皮膚呈條狀或瀰漫性增厚,角化性丘疹、疣等, 型態各異。後者好發於軀幹和四肢,主要為皮膚色素沈著和色素脫失;(2)癌變:飲富砷水人群的死亡率,顯著高於不飲富砷水人群的癌症死亡率,且居各類死因位次之首;主要是肺癌、肝癌和皮膚癌;皮膚癌往往發生於軀幹,也可見於上肢或面部,常在多部位發生,可有波文氏病、 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並存於一身者;(3)其他方面改變:主要在神經系統方面,部份患者有 失眠、聽力減退、腦電圖異常甚或兒童的智商低下等;在心血管系統方面,部份患者有心電圖異常、高血壓或低血壓和末稍循環障礙等。
三、實驗室研究:(1)生物樣本砷測定:地砷病患者的尿砷、髮砷和指甲砷均顯著高於健康對照人群;(2)周圍血像檢查:報告結果不一;(3)紅細胞膜酵素測定:紅細胞 Na+K+ -ATP 酵素活性降低;(4)免疫學檢測:地砷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之IgM顯著低於健康對照人群,而IgG 和IgA 均無顯著性差異;地砷病患者的T淋巴細胞玫瑰花結總數(Et-RFC)與活性玫瑰花結(Ea- RFC)均明顯低於對照人群;細胞遺傳學檢驗:地砷病患者的姊妹染色單體交換率(SCE)與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MnF)均明顯高於對照人群。
四、防治對策:實行三級預防。第一級預防即在飲水砷超標地區,首先是地砷病流行區因地制宜採取改水降砷治本措施;第二級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患者;第三級預防即用多種方法對症施治。
中文關鍵字
砷中毒,臨床症狀,防治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