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No.3 (suppl.)
/
1996 / 6
/
pp. 006 - 010
中國大陸無機砷污染調查及研究現狀
作者
曹守仁
*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與衛生工程研究所)
曹守仁
*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與衛生工程研究所
中文摘要
中國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流行在内蒙古、新疆、貴州、山西等省、自治區,其中內蒙、 新疆、山西三省病區居民通過飲水攝入過量砷化物引起的砷中毒稱為飲水型砷病區。而在貴州省病區,即是居民在室內堆煤燃燒做飯、取暖,煤中含有高濃度的砷化物,燃燒時排放出以砷化物為主的包括SO2、SO3、脂肪族、芳香族、醛、酮、酸、多環芳烴、多種微量元素以及CO、 CO2、顆粒物等綜合污染室内空氣、糧食、蔬菜、飲水,居民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攝入過量的以砷化物為主的多種燃煤污染物引起嚴重的砷中毒稱為燃煤型砷中毒。飲水、燃煤兩種類型病區均存在著高氟高砷聯合中毒病區。
1983年王連方等首次報導了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在新疆奎屯地區流行以來,之後在内蒙發現大面積的飲水型砷中毒病區。1994年在山西大同附近5個縣也發現了此種病區。同時在貴州發現居民燃高砷煤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區。到1995年底為止,共查出17,000多名地砷病患者, 病區人口200多萬人。我國政府于1993年正式將上述病區定為地方性砷中毒病區。由衛生部全國地方病防治辦公室統一領導全國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科研工作,並在地方病專家諮詢委員會下設氟、砷專家諮詢組,有計劃的開展砷中毒的防治研究。
我國砷中毒的系統研究始于1977年雲南錫礦礦工的肺癌高發,經過多年的综合研究認為是砷氡聯合中毒所致,地方性砷中毒是從1982年開始的,經過10多年來全國地方病防治科技人員、地質、地理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先後對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環境特徵、病區劃分、診斷標準、臨床特徵、治療、預防干擾措施、病區地質構造及基礎研究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其中以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研究較深入。燃煤污染型及氟、砷聯合中毒的調查研究剛剛開始,基礎研究正在起步,令後五年擬在下列幾方面開展系統性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重點是防治措施的研究。
1.地方性砷中毒病區環境特徵與砷中毒定量流行病學研究。
2.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措施研究。
3.不同價態砷含量對地砷病的危險性評價。
4.砷中毒發病及致癌機理的研究。
5.地方性砷中毒有關標準的研究。
中文關鍵字
地方性砷中毒,飲水型砷中毒,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氟;砷混合型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