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本第一分
/
1987 / 3
/
pp. 1 - 81
從考古資料論中原國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發展
An Examination of 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States of Ancient China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Data
作者
杜正勝 Cheng-sheng Tu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杜正勝 Cheng-sheng Tu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三、四千年前中國黃淮流域一帶國家起源的問題,由於史籍闕如,可資憑藉的資料也非常有限,很難先給「國家」設定一個明確的定義。然而本文根據先秦歷史發展的大勢,參證近年考古成果,專就城墻、宮室和墓葬禮器三方面來分析,與從古書所得對於國家的認定頗可互相發明。

中國古代,至少在黃淮流域,大抵凡國皆有城。城墻是資源集中與人力組織的表徵,城內的宮室可以作為行政發展的指標。同時城內或城外散佈著墓葬,隨葬禮器不論質之貴賤或量之多寡,皆與宮室遺址規模之大小一樣,顯示身份階級的差別意義。也就是治人與治於人,食於人與食人的區分。這些都是構成「國家」的要素。

本文所論城墻、宮室和禮器三項指標,由小而大,由簡而繁,若合符節。而且從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1000年,這一千五百年間中原地區國家機構的發展也略得其大概的趨勢,對於進一步分析三代國家的性質及其發展階段也許有一點基礎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