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本第三分(芮逸夫、高去尋兩先生紀念論文集)
/
1993 / 12
/
pp. 659 - 686
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
On the Term “tien” in the Yin-hsü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 Metho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ubjected Peoples during the Shang
作者
裘錫圭 Xi-gui Qiu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裘錫圭 Xi-gui Qiu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文摘要

殷墟卜辭中常見用為動詞的“奠”字。有些“奠”字用“置祭”的本義,多數“奠”字的意義已由對祭品或其他東西的放置引申為對人的安置。根據與後一種“奠”字有關的卜辭可以知道:商王往往將被商人戰敗的國族或其他臣服國族的一部或全部,奠置在他所控制的地區內。這種人便稱為“奠”,奠置他們的地方也可以稱奠。奠的分佈是分散的,並不存在一個圍繞在商都四周的、主要用來安置被奠者的地帶。被奠者一般居於鄙野,其居邑沒有可資防守的城牆。被奠者內部一般似仍保持著原來的組織。他們要在被奠之地為商王耕作、畜牧,有時還要外出執行軍事方面的任務,此外似乎還要滿足商王對臣妾等的需求。奠所受的剝削、壓迫很沈重,所以他們有時起而反抗商王。除了上述這種奠的方式外,商王有時還將從事某種工作的人奠於某地,可能主要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奠這種控制、役使異族人的方式,在西周時代仍為統治者所使用。畿甸之“甸”,其本字可能就是“奠”,是由於被奠者一般都奠置在這一地區內而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