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期
/
2019 / 12
/
pp. 151 - 194
晚明許敬庵「格物」說的思想建構
作者
侯潔之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侯潔之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敬庵的思想變化與《大學》詮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最初服膺良知教到歷經心性之辨與無善無惡論爭,後經三十年參究所得出的「格物」新解,不僅作為學說總結,也是歷來代表訓解之一。「格物」說的提揭,是為了導正王學「務內遺外」以及「本體與工夫斷裂」的兩大流弊。他以「知止」為《大學》要點,並以「性體完復」詮釋「止」,而以「格物」等心上工夫作為「復性之學」的進路。由於他的《大學》詮釋系統乃依於「心性非一非二」與「善的二重意義」的理論基礎,因此「格物」被定位為存心復性的關鍵,並開出去惡歸止與知止養善兩大路徑。特別的是,他將「格物」與「誠意」、「慎獨」統一起來,一面統攝格致誠正的體上工夫,一面開出修齊治平的致用實踐,強調體用俱全方為「至善」的實現。為了防止工夫重蹈重內略外的偏向,儘管「格物」雖然仍然沿襲陽明格心的路數,但是他引入朱子敬涵動察的工夫作為「格物」之法,使心上工夫兼有「存養」與「去惡」之體用兩方。從這個角度來看,心性關係重整不僅表徵本體思考視野之換位,同時也從工夫脈絡辯證心性的做法,顯示出本體與工夫內在聯繫的思考。此格物路向的拓展及其所包含的救正向度,影響了關中大儒馮從吾與理學殿軍劉宗周,在思想史進程上可謂有其積極意義。

中文關鍵字

許敬庵;格物;大學;九諦;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