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期
/
2021 / 6
/
pp. 185 - 212
「波特萊爾」的傳播與臺灣現代詩論戰(1954~1960)
作者
余欣娟
*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余欣娟
*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中文摘要
1956 年,紀弦成立「現代派」,他將波特萊爾視為現代詩「橫的移植」的典範。「波特萊爾」之名,因而形成論戰焦點,涉及詩的本質論、創作者的人格風格以及詩、散文的辨體問題。本文從「詩的創作典範模習」,檢視 1950 年代詩壇對於「波特萊爾」之譯介傳播與爭論。「波特萊爾」作為論戰之「焦點」與成為「評價語」,從辨體的角度,區判了詩與散文以及新舊詩之別,其差異處不在於可辨的「形變」,而在於根本的「質變」。波特萊爾之「敗德」又因為與當時詩壇之民族型精神相悖,故在譯介過程,紀弦、尉天驄皆做了若干的清潔轉化與在地詮解。此外,在詩的藝術性與仿效方面,特別著重在波特萊爾詩的交感與音樂性,尤其是〈異邦人〉中的雲意象以及〈交感〉之通感書寫。
中文關鍵字
波特萊爾;現代派;紀弦;現代詩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