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期
/
2021 / 6
/
pp. 143 - 184
行旅、追思與游息之學--湛甘泉的南嶽《紀行錄》探微
作者
游騰達
*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游騰達
*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文摘要
明代儒者湛若水(甘泉,1466-1560)在其致仕後,曾兩度從廣州前往湖南,遊歷南嶽衡山,時間分別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七十九歲)與三十五年(1556,年九十一歲),並留下兩部詳實的旅遊日誌與詩文作品:《岳遊紀行錄》與《重遊南岳紀行錄》。透過對這兩部《紀行錄》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看到甘泉歷時百餘日,往返七千餘里的壯遊歷程與行旅遭遇。本文首先討論甘泉兩次遠遊的路徑與旅程安排,得知他抵達衡山後,首要之務便是興築書院與為其師陳獻章(白沙,1428-1500)創立祠堂,而於九秩高齡不畏艱辛險阻,堅決再次前往,也是為了視察此祠堂之存廢。由此可發現他如此熱衷南嶽之行,即是為了一酬先師未了之遺願。而在第二次往赴的紀錄中,他提出「晚年進步,在此一遊」的說法,經研究可知此「進步」並非個人哲學理論的飛躍,而是對此趟旅程之艱困與不確定性,將有益於修養境界之提升的肯認及預告。最後,基於對遊觀山水的價值認同,甘泉提出「游息之學」的說法,其內涵要義在於:不宜心隨物轉,情隨景遷,反之,當「以我觀山」而不逐景,則山峙川流,鳥啼花落,無非是吾人包貫萬有之內在心性的開顯與朗現。總此而論,本文透過詩作的研討,揭示儒者在好遊的時代風尚中,如何將行旅遊觀提升到修養身心性命的「遊道」哲思。
中文關鍵字
湛甘泉;遊記;衡山;游息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