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期
/
2022 / 6
/
pp. 261 - 320
「相」與「Sign」:當代漢傳佛學詞彙之「『雙重』翻譯」問題--以《金剛經》為例
作者
王漢琦 *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文化及國際交流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漢琦 *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文化及國際交流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以「翻譯」的角度探究當代漢學跨文化暨跨學科的方法,再以此方法「翻譯」漢學經典。跨文化研究之中,哲學核心概念的翻譯舉足輕重,不僅涉及語言上形式與內容的對峙,亦影射了自我與他者之倫理性。在中國傳統文本的外譯方面,當代哲學、翻譯學之中多有相通之處可相互資糧。若在漢學中汲取固有的「翻譯」資源,漢傳佛教翻譯既有深厚的理論與實踐積澱,亦有哲學思想內涵,皆可與當代的跨學科方法相互參酌。「漢譯」佛典「西譯」實涉及「雙重翻譯」問題:古代印度原文本漢譯本當代各西方語譯本。跨語言的詮釋問題同時揭露了語言觀即方法論:西方書寫史、印度口述文化與中國解經學三者間之齟齬。以《金剛經》的核心概念「相」為例,經由梵、中、西等多語歷時與共時詞彙對比研究,跨文化、學科的視角闢拓了西譯更多元的詮釋空間,並可以此展望佛教概念的現代化與東西「符號」研究之會通。漢語作為「語言觀」,與各語言之間的平等互攝,或可紓解自我與他者之兩橛。

中文關鍵字

漢傳佛教翻譯;語文學;方法論;《金剛經》;相;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