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期
/
2022 / 6
/
pp. 173 - 218
論沈寵綏運用鈐記符號辨正崑腔口法
作者
李惠綿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李惠綿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中文摘要
晚明江蘇吳江人沈寵綏(?-1645)在劇壇盛行崑山腔的風潮中,先後編撰《絃索辨訛》和《度曲須知》(1639)。《絃索辨訛》主要選錄北曲劇套和散套曲文,兼選三首南北合套。南北曲皆以崑山腔歌唱,而吳中歌者往往使用吳語唱念,導致字理乖張,音義逕庭。沈寵綏乃取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韻》為崑曲之正聲,矯正歌者唱念之訛誤。《絃索辨訛》辨正語音的方法之一,是在曲文左右兩旁各鉗記三種符號。左旁鈐記閉口符號□,撮口符號○,鼻音符號△;右旁鈐記開口張唇符號■,穿牙縮舌符號●,陰出陽收符號▲。這些鈐記具體指出該字的發音部位與方法,意在辨正崑腔口法。本文以六種鈐記符號為研究課題,逐項分析其代表的語音意義,及其蘊含「正吳中之訛」的立意。《絃索辨訛》運用鈐記符號,對崑腔度曲有四點重要意義。第一,左旁鈐記是汲取前人刊刻曲選記認的符號,但右旁鈐記符號則是新創,沈寵綏為吳中絃索建立完整的「鈐記譜」。第二,鈐記符號囊括「三字切法」音節結構的元素:穿牙縮舌辨認聲母(字頭);開口張唇辨認主要元音(字腹);撮口辨認介音或主要元音含有 u(字腹);鼻音和閉口辨認韻尾(字尾);陰出陽收辨認聲母陰出(字頭為清音),韻母為陽收(字腹字尾為陽調)。第三,鈐記符號實踐取中原音系為「正聲」的規範。第四,鈐記符號不只為北曲口法而設,其實是「體兼南北」。不論「吳中絃索」或「吳中崑腔」,咬字吐音兼含南北音系。故《絃索辨訛》實兼具「正吳中絃索之訛」與「正吳中崑腔之訛」的作用。 《絃索辨訛》運用鈐記符號,辨析崑山腔唱南北曲單字的不同口法,完成現存唯一完整的「口法譜」,成為獨樹一幟的選集,在崑腔音韻度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文關鍵字
《絃索辨訛》;沈寵綏;鼻音;開口張唇;穿牙縮舌;陰出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