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 第一期
/
2001 / 6
/
pp. 125 - 161
反動論述和社會科學:臺灣威權主義時期的反民主論
43
作者
吳乃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吳乃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中文摘要
政治理念和意識型態是政治行為的重要動力,也是政治變遷或政治穩定的重要變數。Albert O. Hirschman在其名著The Rhetoric of Reaction中指出:現代世界中每一個進步性運動的過程中,都同時出現了反進步的反動論述。臺灣在威權統治時期中,也出現不少為獨裁體制辯護、攻擊民主改革要求的反動論述。其中部分論述的結構,和Hirschman所分析的歐美反動論述甚為相似。本文同時也討論臺灣反動論述的另一個特徵:社會科學理論和語言的大規模使用。臺灣第二波民主運動出現的時候,和美國社會科學引進臺灣知識界大約同時。這些理論和語言立即成了臺灣反民主論述的現成工具,包括「現代化理論」(民主政治以經濟發展為前提)、「政治衰敗論」(群眾的政治參與帶來的不是民主改革,而是政治動亂),以及「政治文化論」(民主政治需要某種稱為民主文化的條件)等。本文討論了這些學術理論的使用和誤用。在臺灣我們幾乎可以說:沒有社會科學就沒有反動論述。臺灣社會科學發展史中這段不甚光榮的歷史,值得臺灣的社會科學家深思和反省。
中文關鍵字
民主化;政治改革;威權主義;意識型態;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