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 第一期
/
1997 / 6
/
pp. 97 - 148
一九三○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
48
作者
劉士永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劉士永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中文摘要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師法德國醫學,建立一套符合西方標準、切應日本需求的醫學體系。1895年以後日本殖民政府帶給臺灣一套在其本國初奠基礎的西方醫學模式,但因為時空條件的改變,以及殖民統治上特定的需要,這套醫學模式運用於臺灣時顯然與國內有所不同,大概要等到一九三〇年代才算初句規模。日本國內的醫學發展自始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所接受的日本醫學,當然也不可能毫無變化。大致說來,殖民地臺灣在一九一〇年代前後有過醫學理論上的轉變。這個改變是日本國內因應一八九〇年代西取得國社會衛生學、國家醫學、和細菌學理論後的結果。臺灣在一九一〇年代以後,透過各級醫生與衛生人員,移轉某些日本醫學的特點,並用於已行之有年的政策與制度裡。這種醫學理論向殖民地輸出的現象,一則顯示了日本醫界有一定的信心輸出他們的醫學新知;再則在移植日本醫學至殖民地的過程裡,醫學理論的選擇和資源的分配,甚至對臺灣傳統醫療觀念的轉化,都點出臺灣學發展上的被殖民特性。對於一九三〇年代以前臺灣醫學特質的分析,不僅呈現了臺灣殖民醫學的獨特經驗,也透露殖民醫學的複雜性,更再次呼應醫學是一種「擬科學」的觀點。
中文關鍵字
日本醫學;臺灣醫學;國家醫學;社會衛生學;殖民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