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卷4期
/
2003 / 12
/
pp. 93 - 122
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
作者
黃阿有 *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
黃阿有 *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
中文摘要
十七世紀是臺灣由歷史邊陲,漸躍上國際舞臺之關鍵時刻,此時引漢人 入居臺灣之關鍵人物有李旦、顏思齊和鄭芝龍。1617年前後,李旦船便以臺 灣為其中、日商品互市之所;顏思齊是巢居臺灣之海盜首領,依附李旦海上 王國;鄭芝龍在1624年以荷人翻譯身分來臺,次年七月李旦病歿,鄭離開大 員依附顏思齊。崇禎元年鄭氏就撫後,大本營遷離臺灣,但仍引移民至臺屯 墾,並收鄭氏租。魍港原為土著所居,十六世紀中葉林道乾、林鳳因避官兵 追捕,曾暫逃至大奎壁、魍港,此後,漸成海盜巢穴。口碑中「顏思齊登陸 北港」此「北港」並非指雲林北港,因為明末指稱之北港在澎湖東南,且其 時雲林北港尚名笨港;此外從生存空間來看,笨港附近在荷治後才漸成獵場, 是荷人時之新開發區,非顏、鄭時已甚具規模之漢人居住區。而魍港在澎湖 東南,從十六世紀中葉以來就是中國海盜之巢穴,且在荷治時已是土著眼中 之漢人集居區;傳說中顏思齊之「十寨」大致分布在港內海之河口附近, 以魍港為總吞吐口;今日港太聖宮有全臺唯一經教育部鑑定為明末媽祖之 神像,亦可為輔證。
中文關鍵字
航道;生存空間;十寨;新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