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卷1期
/
2006 / 3
/
pp. 225 - 254
風水的習俗與清代臺灣區域開發的互動
作者
洪健榮
*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洪健榮
*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採取術數社會史的研究取向,透過各類官書檔案、地方志書、 契據碑刻、譜系文獻、私家筆記文集以及口訪鄉土史料等相關文獻,探討 清代閩粵移民在臺灣本土實踐傳統風水習俗及其進行區域拓墾之間的互動 關係,並考察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的角色。整體而言,風水習俗 經過渡臺漢人的日常實踐,不時在區域拓墾的環節上,發揮出推波助瀾的 功能與參照指導的效用。移民們憑藉著風水觀念新關適當的活動領域,使 原本陌生的空間轉化為似曾相識的環境,以獲取心理上對於未知領域的安 全感,並藉此號召來者從事實際的拓墾事業。清代中後期臺灣南北各地 逐漸趨向於「內地化」的漢人定居社會,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富有 功利性色彩且深具可操作性質的風水習俗,無疑是其中主要的「催化劑」 之一。另一方面,遷臺漢人居於斯且葬於斯,風水墳地的存在,成了移民 們落實「在地化」的具體方式之一。閩粵移民透過日常的卜居擇建與相地 營葬行為,以尋求生樂死安的居葬空間,與此同時,也逐漸凝聚出一股認 同臺灣這塊海外「新故土」的集體意識。清代臺灣社會「內地化」與「在 地化」並駕齊驅的態勢,在風水習俗的流傳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具體的明 證。就此層面而言,風水習俗既是漢人墾殖臺灣本土的助力之一,也可以 作為我們考察清代臺灣漢人社會形成的一項指標。
中文關鍵字
風水堪輿;臺灣區域史;術數史;移墾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