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卷4期
/
2006 / 12
/
pp. 305 - 331
坪林古道與湖桶事件研究
作者
黃阿有 *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
黃阿有 *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
中文摘要
坪林在清代有兩條泉人擁有路權之淡蘭通道,一沿河谷、一沿 山徑,皆因離「生番」較近,故最初在淡蘭交通間之重要性不及漳 人道路。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沿河谷線修蓋草屋卡房加設兵弁,加 上開山撫番後,「生」威脅漸減,河谷線因路線較短,地勢較 平而日益重要。湖桶因在山徑線附近,隨著沿河谷線之發展,山徑 沿途之山村功能已日減。日人領臺後,總督府嚴酷鎮壓北部抗日行 動,抗日隊潛逃至附近山地,淡蘭間山區也成宜蘭抗日隊逋逃之 所,遂成日人重要之討伐區。地方傳說日人在領臺次年討伐抗日隊 時,湖桶庄因被誤會為賊庄,慘遭屠村、燬屋,以致散庄。湖桶事 件究竟有無屠村,尙未見文獻確實記載,但可確認,當年不論有無 屠村事件,日治之初,湖桶尙未散庄。清末因淡蘭間之主要道路西 移,湖桶已漸面臨沒落的命運;日治以來,隨著現代化道路沿河谷 修築,山徑沿途庄頭人口漸減乃至散庄。湖桶之散庄,關鍵不是湖 桶事件,而是交通路線之變遷。
中文關鍵字
湖桶事件;散庄;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