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卷4期
/
2007 / 12
/
pp. 153 - 202
清代《臺灣府志》的纂修與綱目義例之比較
作者
楊護源 *
(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楊護源 *
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中文摘要
清領台二百多年,於台灣地區所纂修帶有地方志書性質者不在少 數,以官、私撰修成書者與清末的采訪冊合計,總數當在四十種以上。 地方志具有存史、資治與教化之諸功能,更為今日瞭解地方歷史、文化 的基本史料,因此對於清代台灣地方志書的研究,成為現今台灣史研究 上的重要課題。 清代台灣所纂修之府志計有蔣府志、高府志、周府志、劉府志、 范府志、余府志,六部台灣府志中蔣府志首開台灣府志纂修之先河,但 後人知者甚少;高府志採蔣府志為底本增補,為日後台灣修志之基本典 範;周府志本宋永清之重修志稿,然亦多沿用高府志者;劉府志徵引前 人著作以豐志書,一改前志之缺失;范府志以高府志、劉府志為底本, 整合前志體例,為體例、內容、義法俱佳的台灣府志典範;余府志以范 府志為底本增補,故完全繼承范府志之優點,其流通甚廣,以致後人多 知余府志而不知范府志。 在地方志書編纂上,因中央政府根據地區條件對於地方不同性質的 責任賦予,會造成地方官纂修方志時不同的綱目設定取向,中央對地方 的責任賦予往往成為地方官員首要完成的工作,故中央對地方的責任賦 予需求項目,也會如實反映在被視為地方治理指南的地方志書上,范府 志與廈門志之綱目設定與內容編纂取向即為一例。
中文關鍵字
台灣府志;廈門志;纂修;綱目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