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卷4期
/
2007 / 12
/
pp. 1 - 40
解嚴前後台獨運動之匯聚
作者
陳佳宏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佳宏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文摘要
1987年7月15日台灣解除戒嚴,在政治、社會等各層面產生結構性 的變化。一方面國民黨政府之威權體制面臨逐漸崩解的趨向,反對力量 趁勢大幅進佔其釋出的政治版圖,但同時國民黨政府亦力挽狂瀾地抵制 包括台獨運動在內之反對勢力的擴張。對內國民黨運用〈刑法〉第100 條等法律規定,箝制島內台獨言論之傳播,動輒續以戒嚴時期之政治迫 害手段,層層封鎖台獨運動之前進;對外則以「黑名單」桎梏,阻絕海 外台獨,避免其與島內台獨合流。因此,解嚴初期的台灣,依舊籠罩在 「實質戒嚴」的情勢下,至少對台獨運動而言,與戒嚴時期相同,仍有 重重的關卡亟待突破。 解嚴前成立、承繼戰後反對運動且逐漸成為島內台獨代表的民進 黨,經過數場選舉的洗禮,取得與國民黨相抗衡的政治實力,其追求台 獨的企圖也愈趨明顯,1991年10月通過〈台獨黨綱〉後,明揭其成為 一個不折不扣的「台獨黨」,確立其台獨運動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 海外台獨雖然長期為島內台獨之啟蒙來源,但隨著解嚴後島內政治情勢 的丕變,其僻處海外乃成致命傷。畢竟失去土地滋養的台獨運動,終究 將面臨失根的危機;因此大舉回歸台灣,衝破黑名單的障礙,便為海外 台獨刻不容緩的首要工作。 島內、海外台獨依憑戒嚴時期所累積的交流經驗,以及解嚴後更頻 繁的互動合作,終達成〈刑法〉第100條之修正,使島內台獨言論除罪 化,並衝破黑名單牢籠,完成海外台獨之回歸。自此(1992年5月15 日)戒嚴體制在實質上才告真正終結;匯聚後之台獨運動得到更為廣闊 的發展空間,得以逐漸主導日後台灣的政治走向。
中文關鍵字
戒嚴;解嚴;台獨運動;台灣獨立;民進黨;海外台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