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卷3期
/
2008 / 9
/
pp. 221 - 258
清代臺灣漢人服飾之消費與生產
作者
吳奇浩 *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吳奇浩 *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中文摘要

自清初到清末,臺灣漢人對於服飾的消費,具有相當奢侈的特點,而 服飾的生產也因之發展。清前期,臺灣社會的上;下階層,皆出現消費奢華 服飾的景況,此現象在清中期持續發展著,在地域上也有擴延的現象。至清 後期開港後,西方與中國對臺灣的輸出量更大,市場遂湧現眾多洋布與中國 布品而人們也持續大量地消費著,此時也開始出現追隨時尚而消費服飾的現 象。在服飾的供應方面,清代臺灣的服飾大多由中國大陸輸入,清前期僅有 女紅刺繡,以及原住民織製用以包裹物品的番布。至清中期,服飾生產技術 有顯著的提升,不僅女紅的技藝增進,漢人似乎也吸收番布與番錦的製作技 術,改良質料與製法,使之成為高級昂貴的布品。清後期,臺灣出現了首次 的機械紡織技術,織製成品獲得大眾的高度青睞,爭相購買,不僅成為臺灣 有名的特產,並且連皇帝婚禮也向其採購絲錦綢緞,可見技術與聲譽之高。 由此,臺灣漢人對於服飾的奢侈消費態度,致使廣大的消費市場形成,也因 此促進了生產技術的發展。從清代臺灣服飾的消費與生產觀之,消費是先於 生產的。換言之,在生產技術的演進過程中,消費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中文關鍵字

服飾;衣服;消費;生產;清代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