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卷1期
/
2009 / 3
/
pp. 311 - 354
日治時期花蓮地區的族群通婚關係_以軍威庄為例
作者
邱苡芳
*
(花蓮市中正國小代理教師 花蓮市中正國小代理教師)
邱苡芳
*
花蓮市中正國小代理教師 花蓮市中正國小代理教師
中文摘要
花蓮為一多元族群共同生活的區域,除了原住民族群外,還有大 批的外來移民,如福、客籍等漢人移民。軍威庄位處於花蓮港街旁,又 鄰近於阿美族的傳統聚落—薄薄社、荳蘭社等,從軍威的開墾歷程及地 理環境來看,軍威正好是各族群勢力重疊之處。日治初期軍威庄漢番人 口均等,生番人口甚至略高於漢人人口,然而昭和年間,花蓮港蓬勃發 展,連帶地移居到軍威庄的漢人人口也隨之大增。交通的進步,工作機 會的增加,種種的因素,加速人口的移動,也增加族群間的接觸,然而 在婚姻方面,似乎仍未打破族群界線。 根據日治時期的動態人口統計,花蓮港廳異族通婚的比例,大約 一成左右。透過軍威地區的戶籍資料整理,可知軍威地區與花蓮港廳相 同,異族通婚的比例也在一成上下。漢族在男女人口不均衡的狀態下, 其通婚對象仍維持著與同族通婚之習性,其中又以客家家庭為甚。會與 異族通婚者大都是福佬家庭,而這些家庭,大部分在清末即已定居於花 蓮地區,且在當時即與異族通婚,其後代雖然在族群類別上,依父親族 別歸為福佬族群,但其婚姻的對象及類型卻可能受到母親方面的影響。 同時從戶籍簿的資料,可明顯的看出,父母親是異族通婚者,其子女與 異族通婚的情形也較為普遍。簡言之,與異族通婚者,事實上都是固定 的某些家庭之成員,而且這些家庭是早自清末即已定居在此,日治時期 的移民者反而少與異族通婚,因此異族通婚的比例相當固定。若以婚姻 關係當作是族群關係的指標,軍威地區各族群間明顯的維持著族群界 線,這樣的界線反而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更容易地被固守著。
中文關鍵字
軍威;婚姻關係;異族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