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卷1期
/
2010 / 3
/
pp. 129 - 162
《臺灣省通志稿.光復志》與《臺灣省通志.光復志》比較研究─兼論志書體例、史筆及史料取材若干問題
作者
蕭富隆 *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兼任講師)
蕭富隆 *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兼任講師
中文摘要
綱目擬定是志書纂修的準備作業,經討論確定的綱目理論上即是 纂修工作進行的指導方針,然而志書的篇目常因史料不齊或其他因素而 有所更易。以台灣省通志纂修而言,篇幅龐大,歷時數年之久,其間往 往波折起伏,超出纂修人員原先的構想。本文以〈光復志〉為標的,從 一個側面探討志書綱目擬定及篇章項目訂定的經過與特性。這牽涉到兩 部志書的比較,即《臺灣省通志稿》與《臺灣省通志》。除了比較其篇 目之外,亦就章節架構與內容異同之處加以探討。《臺灣省通志˙光復 志》纂修在後,內容幾乎包含《臺灣省通志稿˙光復志》。前者完整性 似乎優於後者,但後者亦有簡潔的優點,內容切題。反觀《臺灣省通志 ˙光復志》,因斷代延展至民國50年,錄存包含土地改革、實施地方自 治成果等,使得內容略顯駁雜,宣揚政績斧鑿痕跡明顯,志書存史資政 的基本價值令人疑惑。 此外,兩種〈光復志〉皆採專志的形式存在,即一志、一卷、一 冊。〈光復志〉就篇幅而言僅及《臺灣省通志稿》整部志書的60分之 1,在《臺灣省通志》方面,所佔比率更低,而能以獨立卷帙存在,無 非是因「光復」為臺灣歷史發展上最為特殊的事件。姑且不論,還有其 他亦具特殊性質的歷史事件是否應該比照辦理,〈光復志〉既然特殊, 則應客觀呈現當時政經社會種種現實。包括:臺灣收復準備、舉國歡騰 慶祝光復、行政與軍事接收、迎接官兵、台胞還鄉、日僑遣送管理等正 面現實,亦應包括:物價巨幅波動、失業嚴重、復原緩慢、治安問題乃 至發生不幸的二二八事件等。這是史料取材應兼及的事項,亦是志書纂 修用於存史的基本要求。本文從兩種〈光復志〉的比較切入,實則亦略 論志書體例、史筆與史料取材的若干問題。
中文關鍵字
光復;志書纂修;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