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卷2期
/
2010 / 6
/
pp. 319 - 358
臺灣帽蓆產業概說
作者
張仲堅 *
(文史工作者)
張仲堅 *
文史工作者
中文摘要
帽蓆是臺灣草編工藝的代表。雍正5年(1727),大安溪下游原住 民創編藺草粗蓆起,經不斷改良、精進,於道光8年(1828),經大甲 人莊助採以物易物方式,將此「番仔蓆」傳入漢人社會,開啟臺灣草編 藺蓆買賣的史頁;相隔約70年後,明治30年(1897)苑裡農婦洪鴦受 囑託,成功地創編藺草帽,取代象徵上流社會身分地位的昂貴黑呢帽— 但戴起來既笨重又悶熱,不久帽商大量生產,銷售到日本,受到熱烈喜 愛,從此展開比藺蓆更為重要的商業化事業。 臺灣局部產地形成編帽風氣後,因有利可圖而吸引各地紛紛加入產 銷,終成臺灣最重要的一種出口工業製品,賺取外國大量的外匯,也為 編工家庭提供一份極為有利的副業收入,改善了傳統農業社會下數十萬 貧窮百姓的經濟。 本文從日治臺灣總督府及戰後官方、民間歷年來的文獻檔案當中, 摘其精要,試以編年及製品兩種面向,扼要歸納出此產業的商業概況, 以究其全貌。
中文關鍵字
草編、臺灣帽蓆、帽蓆史、大甲蓆、大甲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