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1975 / 6
/
pp. 23 - 80
北魏中散官考
"Chung San Kuan", a Special Group in the Northern Wei Bureaucracy
作者
鄭欽仁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鄭欽仁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拓拔氏的制度裏設有「中散」一職,是兩漢、魏晉,以及南朝的漢族王朝所沒有的官職。「中散」獨出現於異民族鮮卑拓拔氏所建立的國家,這種情況,對於政治制度的研究,或是對於中國史上異民族王朝的討論,都是一個值得深入省思的課題。北魏職官中的「中散」,起自太祖道武帝拓拔珪或太宗明元帝拓拔嗣,結束於孝文帝朝。翻閱中外史籍,在異民族王朝的統治之下,常有二元的政治社會存在,在政治制度上也常會出現二元體制。「中散」在史書裏雖以中國式的官名出現,但其原本是胡制;即使不然,也是異民族王朝在中國獨特設立的制度。於是乎,「中散」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文寫作的方式,首先討論「中散」一職的設立、品階與廢置、近侍與職掌、官號與散官、身份與遷官等;次敘中散、主文中散、奏事中散、侍御中散四類中散官職的性質。各種中散,總稱中散官,在北魏內廷職官中自成一個系統。但中散名稱之由來,或是游牧部族制裏的職官,取中國之字義而漢譯成中國式的官名。其名稱則因職官性質近於散官,並在禁中服務,故取名中散。中散官之充近侍,猶如漢代的郎官,一則因中散官與漢帶郎官之發展、分化過程相似,說明了官制發展的原則性;其次,這兩種職位的出現可以說明職官發展的原則,是由宮官轉向府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