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1976 / 5
/
pp. 101 - 118
宋代兵制初探
A Study of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Sung Dynasty
作者
林瑞翰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林瑞翰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宋代以樞密院掌兵政,以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統禁旅。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掌天子機務及天下邊境軍馬之政令。樞密副使與參知政事並為執政,權均中書,號稱「二府」。「三衙」為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所統諸軍,皆一時精銳。宋宿重兵於京師,番休更戍於外,謂之「更戍法」。更戍之利,蓋欲使京師與諸道之兵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使將不得專兵,兵不至驕惰。然行之既久,反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緩急不可恃。熙寧七年後,行「置將法」,不復更戍。從將兵分佈,可知宋代重兵聚於河北、陝西。宋初禁軍皆精銳,自後兵籍日冗。神宗患兵冗,乃議銷併,然熙寧中,內外禁軍仍有五十九萬人。宋兵額日增而無法制敵者,以將權不專故也,其制始自太宗。另一因為兵多而冗,訓練未精。宋人又重文輕武,士氣低落,宋軍採招募制,須養老弱之卒,故多冗。崇寧後,禁軍久廢,三衙多虛籍。南渡後雖置三衙,而禁軍不可復振。紹興五年採大將屯兵,紹興十一年,改稱御前諸軍。在京諸司及諸州皆置廂軍,始於太祖,編制似禁軍,而與禁軍有別。廂軍兵源,除招募不任禁軍者降充外,多用罪犯刺配,既不任戰,又多冗員,但因廂軍可任捕盜修繕之用,故未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