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1977 / 5
/
pp. 221 - 234
由宋史質談到明朝人的宋史觀
A Discussion Concerning Ming Scholars' Historical View of Sung as Expressed in Sung-shih Chih
作者
王德毅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王德毅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元修《宋史》倉卒成書,最稱蕪雜,而又不明示宋代為正統,明清學者多所不滿,改修之議時起。私人從事改修而能成書的,在明代則有柯維騏、王洙、王惟儉等人。其中,王洙的《宋史質》值得注意。《宋史質》又名《史質》,此書不注重史實的敘述,而重視書法的謹嚴,其書法全準《春秋》。論人的標準是專注於此人一生立身行事的大節,對有虧所守者則必大書特書,以著其不善。在每一類彙傳中,記述包含在內的人物,並不照各人時代順序排比,而是以逐人相比優劣功罪,遞次述評。王洙生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正是權奸小人當政專權的時代。綜觀《宋史質》,乃是一部有思想的史學著作,由該書的論點來看有明一代的宋史學是很有意義的。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著作,都與該時代的國情有關;此一時代史學著作的特色,也反映當時人的心理。明代的國情確有某些與宋代相類似之處,尤其當外患加深之際,面對宋代的歷史,不免有一些感嘆、同情,痛罵奸臣如蔡京、秦檜、賈似道之徒誤國。史家在撰述宋代的歷史時,很自然的流露出濃厚的民族情感。站在國族大義的立場上討論歷史,對於侵略中國的外族,不免加以醜名,孔子所修的《春秋》已是如此,當然,明朝史家對契丹、女真和蒙古三個民族所建立的王朝,也就順理成章的冠以「夷」或「胡」了。書中稱元朝曰「胡元」,最為明顯。其意無非是想用歷史來喚醒國魂,挽救危亡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