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1978 / 6
/
pp. 183 - 232
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的拓殖者
Henry VII: The Founder of the Tudor Dynasty
621
作者
蔣孝瑀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蔣孝瑀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一四八五年八月廿二口,雷屈蒙伯爵(Henry Tudor , earl of Richmond)在包士倭茲(Bosworth)城附近,贏得了「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中最具決定性的戰役。篡奪了英國的王位,而為亨利七世(Henry VII,1485~1509),開始了英國史上最光耀奪目,長達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Tudor)王朝。本文即以亨利七世為中心,討論這位都鐸王朝的拓殖者。亨利所奪取的國家,乃是一個歷經長期戰亂和瘟疫的社會,在如此長期的物質的壓力下,使人心疲憊和頹喪。從十五世紀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所有問題的癥結,乃是在王權的微弱。任何君王若要著手重建這個殘破疲困的王國,自必須先樹立君王的地位,能充分獨立施行其統治權,重振司法的權威。而王權不振的最基本因素,除君王個人才德不足外,便是繼承權的可疑性。亨利七世若有重建大英王國的雄心,則勢必首先解決其繼承權的問題,進而再謀提高王權的地位。另外,亨利的王權地位能否重振,實際則與執行王權的工具是否強力銳利有更密切的關係。掌握所有的稅源,然後才有逐步吞食政敵的能力。亨利七世性格極為堅毅而冷靜,樸實而嚴肅,是一位承亂啟安的君王所必須的基本條件。亨利的成就,可能皆出於穩健幹練的大臣策劃,但大臣所以能發揮專長,主要乃是由於國君的重用和辛勤的督促。在亨利七世廿四年的治理下,不僅為其新王朝奠定紮實的基礎,也使大英王國的景觀迥然不同。亨利七世能靈活地運用其最高的行政統治工具:「國王會議」,而且也樹立了司法機構的權威。亨利在處理對國會的關係方面,也極為成功的。亨利七世,這位英國史上最繽紛燦爛之一的都鐸王朝的肇建者,在歷史中的地位,好比是兼備毅忍,睿智,踏實而勤勞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