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1979 / 12
/
pp. 117 - 148
列強對中國抗戰的態度(1937-1939)
The Attitude of the Western Powers toward the Sino-Japanese War at the Initial Stages
作者
鮑家麟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鮑家麟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列強的態度與中國的抗日戰爭自始便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各國間彼此的矛盾和利害衝突,對於侵犯列強各國在華利益的侵略者,他們也未能採取任何有力的聯合行動。英、美、法、德、俄助長了侵略者的氣勢,增長了侵略者的野心。鼓勵了日本,更鼓勵了德國的希特勒,促使他毫無顧忌地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英美重歐輕亞,在遠東仍有其不忍捨棄的利益,當然希望維持遠東的和平與安定。在中日衝突中,英國所採中立政策,與美國相形之下,似較積極,但亦止於有限的物質支援,不願破壞與日本之邦交,更不欲與日本作戰。除了姑息與侵略間彼此火上加油,更添上亞歐間互為鼓勵的雙重惡性循環。七七事變後,美國的表現較之英、俄、德諸國,更令國人失望。小羅斯福總統制定新遠東政策時,猶疑不決,國內孤立主義抬頭。列強使國人寄以厚望的布魯塞爾會議,也因美國不肯支持而告流產。直到民國三十年,珍珠港事變爆發,日本把侵略的箭頭指向美國,局勢才改觀。蘇俄的態度及其影響不容忽視。史達林洞察此一情勢,為了解除日本對其本身的威脅,設法破壞中日和解的可能性,更努力促成中國國內國共合作,組織聯合陣線,一致抗日,希望中日戰爭能持久進行。在八年抗戰中,蘇俄僅提供有限的物質、軍械、與人員之援助,從未參戰。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的勢力,由奄奄一息而日益壯大,蘇俄的扶助是極重要的因素。列強對中國抗戰的態度,其影響之大,由此文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