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1979 / 12
/
pp. 93 - 116
南宋農村的經濟協調
The Economic Concordance in the Village of Southern Sung Dynasty
作者
梁庚堯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梁庚堯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從戶口的社會結構、土地分配、勞力運用、資本融通以及農產價格的變動各方面觀察,都可以看出南宋農村的財富集中在少數富戶的手中,而大多數農家則生活困苦。這種貧富不均的現象,無疑會導致貧富的衝突與農村的不安。為了使農村穩定,南宋政府與民間作了許多努力,以阻止貧富差距的擴大。均賦與均役,就 是這些努力之一,目的在革除農村賦役負擔不均的現象,使貧富各按其經濟能力來盡其對國家的義務。貧窮救濟是南宋政府與民間協調農村貧富的另一項努力。無論平時或災荒,都有若干富家,或出於自動,或在政府勸諭下,對農民施以各種救濟,使缺乏糧食的農家能維持生存,不受高利貸與糧價變動的壓迫。以救荒為目的的倉儲,原已有義倉與常平倉,但二者都設於城邑,對農家的幫助有跟,南宋又新創用於賑貸的社倉,設於鄉村,易於發揮濟助農民的功用。社倉之制,創始於朱熹,而實淵源於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社倉法協助農民儲蓄,以解決農民本身的困難。南宋晚期,社倉遍布全國,演變出不同的形態。社倉不僅有抑制農村高利貸的作用,而且兼有抑制富家操縱米價的作用。家族制度對南宋農村的貧富協調也有很大的貢獻。同一家族,祀奉共同的祖先,因而具有出於一源的共同意識,基於此一共同意識,家族中富家常對貧困的族人給予特別的協助。家族中的貧富相恤,除臨時性的濟助外,又有制度性的義莊,以田產為經濟基礎,依一定的規矩對族人作經常的贍給。義莊制度起源於北宋,至南宋而愈益普遍,成為維持農村安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