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1982 / 12
/
pp. 93 - 122
隋唐廟學制度的成立與道統的關係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Parochial Schoo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ay of Tao in the Sui-T'ang Period
作者
高明士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高明士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所謂廟學制,指於學校內建置聖廟,並在聖廟舉行學禮而言。此處之聖廟,唐以後專指孔廟而言,又稱文廟。唐以前,學校之內建置聖廟(此處亦指孔廟),最初當始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三八五年);到了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五五○年),更令郡學立孔顏廟,這是地方官學立聖廟之始。而廟學制的普遍化,則恐要等到唐太宗發展官學教育以後才成。自此以降,廟學制遂成為傳統學制的基本型態,連宋以後的書院教育亦多建有祠宇,可視為官學廟學制的延伸。不但此後宋、元、明、清諸朝的學制是如此,即連鄰近之韓國、越南及幕藩時代的日本亦然。 隨著廟學制的普及,道統亦逐漸確立。具體而言,道統觀可以反映在兩方面:一為學術權威樹立,一為學校園地的神聖化。前者我們可以從將孔子列為「先聖」,以及從祀制度的建立兩方面,分別論述中國傳統學術權威構成;後者則可以分別從學校中的孔廟及其祀禮、唐律對學官的保障,以及學校內的下馬碑三點,觀察學校園地神聖化的過程。另外,如果從廟學制度來看韓愈的「師說」與「道統論」,則更可以顯出韓愈所提出上述兩點的時代意義。從漢到唐,廟學制度成立的過程與道統的關係既然如此密切,治史者自不得等閒視之。尤其此制完成後,下開中國千餘年間的教育傳統,更為東亞諸國立學之張本,而構成我國及東方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