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
1984 / 11
/
pp. 531 - 552
福澤諭吉的臺灣論
Fukuzawa Yukichi's Views on Japanese Colonial Policy in Taiwan
作者
吳密察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吳密察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做為一個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在西力衝擊的危機意識之下,福澤諭吉一心一意追求日本國家之自主獨立。中日甲午之戰,日本終獲勝利,福澤諭吉晚年得見日本屹立於列強環伺的國際社會,可謂其最感欣慰的事。但福澤諭吉在軍事勝利、志得意滿之際,對於做為戰爭勝利成果之新領地臺灣的發言,卻不經意地流露出帝國主義者的嘴臉。甲午戰爭末期,和議即將開始之際,福澤諭吉便指出,基於保衛琉球之「自國防衛」,必須割取對琉球構成威脅的臺灣;明治三十一年(1898),西方勢力發動瓜分中國之際,福澤諭吉又指出,為了徹底消弭臺灣的抗日勢力,必須「借用」福建。早在明治十七年(1884),福澤諭吉便已有由列強瓜分中國,且由日本占領臺灣、福建的腹案來看,他這兩次要求中國領土之發言,正好是其原有腹案之逐步實現。 在東亞政略論中經常高唱「文明先進者之天職」的福澤諭吉,雖然在日本出兵韓國之後,仍然強調出征軍隊為「文明開化之番兵(哨兵)」,中日之戰為使中、韓走向文明之域的「文野之戰」。但在軍事上連續勝利之後,除了主張必須割取土地,以為日後分割中國時有立足之地外,更強調國與國之交際,其目的唯在自國之利益,而承認日本之對韓政策「非義俠,乃為自利」。福澤諭吉這種現實主義的自利思想,在臺灣經營統治論中,更得到充分的檢證。福澤諭吉之臺灣經營統治構想的基本著眼點在於臺灣的富源,他主張由政府積極主動地開發臺灣的天然殖產潛力,使臺灣成為日本內地過剩人口的海外移住地。臺灣的最佳狀態應該是一座可供日本人任意處置、設計開發的「無人島」。至於居住於臺灣的土著,則是蒙昧野蠻、無所用處的障礙物。更何況臺灣土著還頑強地展開抵抗游擊戰,於是福澤諭吉主張採取嚴厲的報復性殺戮和放逐政策,企圖消滅土著之反抗。 在日本政府已逐漸鎮壓臺灣住民之反抗,臺灣治政正式開始之後,福澤諭吉則主張賦予臺灣總督高度之臨機處分權限,撤除中央機構對臺灣統治行政之掣肘,特別強調臺灣治政之特殊性,甚至主張讓臺灣總督成為占據一方的「臺灣王」。這也與陸羯南(1857~1907)極力主張將臺灣總督之權限置於議會監督下之主張,恰成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