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1992 / 12
/
pp. 273 - 286
清入關前滿族的宗教信仰
On the Manchu Religions during the Early Ch'ing Period
作者
陳捷先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陳捷先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在清人入關之前,滿洲部族中的宗教信仰可說是相當自由開放,薩滿教、漢化後的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在流行,都有人信仰。大體說來,信喇嘛教的,以上層權勢貴族為多,薩滿與佛道則被一般族人接受,而傳統薩滿教尤為低下階層的族人所信奉。當時滿洲族人以泛神論的薩滿教為主要信仰,在接觸到有高深哲理與隆重儀式的進步宗教時,薩滿教的光采便逐漸黯淡了。在十七世紀末年,滿洲族人皈依佛、道、喇嘛教的日益增多,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滿洲部族發展到清太宗時代,帝國規模已經具備了。帝王們為了聯絡蒙藏的黃教世界,為了專力南侵漢人的明朝,乃強化對喇嘛教的信仰,以喇嘛教的護法自居,藉以消除西方強大的壓力與威脅,使蒙古各部「一心歸之」,以達到征服更多更大土地的目的。清初帝王崇敬喇嘛教多少帶有一些功利色彩,實際上也是策略上的運用。由於信奉喇嘛教是與政治、外交策略有關的,清太宗時代的親貴們常給人一種「曲庇番僧」的印象,也因此引起族內薩滿巫師們的不滿與反抗。然而清太宗尊崇喇嘛、保護喇嘛固屬事實;但他也管束喇嘛、嚴懲喇嘛。正如對其他宗教信仰一樣,這位清初傑出的君主,對宗教信仰是相當理性的,他不迷信於任何宗教,也不希望他部族中人迷信於任何宗教,以免重蹈蒙古人的覆轍,這正是清太宗宗教政策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