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1992 / 12
/
pp. 1 - 18
商周時代的師與師職試論
A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Shih" and Its Duties of the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
作者
葉達雄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葉達雄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中文摘要

「師」原本是一個字,只是寫法不同而已, 的本義象臀尻之形,可表人之坐臥止息之處,所以行旅、軍隊之止息之地,都可稱為 ,因而師,有眾意。 商代甲骨文中的 ,有:人名、地名、姓氏、軍隊、職官等意義。商代甲骨文中沒有見到太師、師氏等詞句。但甲骨文有「 般」,據董作賓氏的考證, 般就是文獻上的「甘盤」,是武丁的老師,是一個通古今、知天文、閑地理、明軍事的人物,所以他就是如西周時代的呂尚一樣,文王就是以呂尚為師,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太師。至於,人名的 、地名的 也可以稱為 氏。所以甲骨文中 氏的來源很複雜。 西周時代的金文中, 、師出現的次數很多,經常可以看到。但是在用法上,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來,作為軍隊或地名講的,大抵上都作「 」字,而作為姓氏與職官的,大抵上都作「師」。 西周的金文中,已有太師、師氏的詞字。從文獻上看,太師是周王的老師,輔弼大臣,戰爭時勢所有軍隊的統率。而師氏只是每個師的長官,其地位在千夫長之上,在亞旅之下。比「師某」的所謂「師氏」還低。「師某」的「師氏」可以管理兵團的長官「師氏」。所以「師某」的「師氏」與「兵團的長官師氏」是有區別的。 至於兵團的長官師氏,也管理與土地有關的行政事務,那是由於恭王以後,兵團的士兵也參加生產的工作,所以軍隊中設有冢 土的官或虞牧的官來管理與土地有關的事務,因而師氏也就與土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