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
1998 / 12
/
pp. 125 - 136
近年日本中國史研究的變化
From "Sinology" to "Chinese Studies": The Study of China in Japan since 1945
作者
川島眞 *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部)
川島眞 *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部
中文摘要

日本江戶時代的中國史研究稱為漢學,與國學(日本學)、蘭學(經由荷蘭傳來的西洋學)三足而立。明治時代,德國的實證史學傳入日本,影響了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史學被轉型為歐洲的「學問」(Academy)之一。一九一○年誕生了「東洋史」,這個範疇包括蒙藏史、阿拉伯史、印度史與支那史。日本歷史科分成國史、東洋史、西洋史三類。二戰後,日本學者藉著馬克思主義史學質疑亞洲停滯論,讚美新中國。一九八○年代,由於內外情勢的改變,日本史學又產生變化,學者開始批判以發展階段論為基礎的馬克思史學,而往社會史等新方向發展。以國為單位的歷史學研究也受到批判。中國史研究,特別是近現代史部份,有兩個新方向:一、中國中心取向(China-Centered Approach)。二、提出新的歷史學法則取代舊的史觀。一九九○年代的歷史學研究則有幾個趨勢:一、方法論上,提出了對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質疑。二、新實證方式的萌芽。三、地域研究。有兩種,即以學科為工具和作為一種學科方法的地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