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刊
《教育研究集刊》歷史悠久,於1958年(民國47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創刊,原名為《教育研究所集刊》,是早期國內最主要的教育期刊之一。本刊長期投入教育學術成果之論述,提供教育學術研究公開、公正、專業的對話空間,並時時力求改進創新。除了在2003和2004年獲得國科會優良期刊獎助外,也常年為「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SSCI)」資料庫收錄之期刊,另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2015年起陸續獲收錄於DOAJ、EBSCO、ProQuest等國際資料庫,2017年更獲收錄於SCOPUS資料庫。在發展過程中歷經了三次重要轉變:
(一)第一次變革:自1997年(民國86年)第38輯起,改名為《教育研究集刊》。1997年以前, 每一年僅出版1輯。自1997年起,改為半年刊,每年出版兩期,封面也重新設計。
(二)第二次變革:經過長期的規劃,於2002年(民國91年)第48輯起,進行多項變革。第一,將半年刊改為季刊,一年出版四期,並訂定各期主要徵稿領域,以符合本系特色及發展重點。第二,重組並擴大編輯委員會,不斷提升本刊的公共性與專業性,負本刊實際決策之務。編輯委員會由校內、外編輯委員組成,其中校外編輯委員佔多數。編輯委員之邀請,以國內各領域望重士林之學者為主。第三,修訂編輯流程,精進編輯支援系統,不斷提升審稿作業的嚴謹性。第四,修訂訂閱辦法以擴大流通範圍,並改進本期刊專屬網站,使更多相關資訊上網。
在一切編務運作都相當上軌道之後,自2003年(民國92年)第49輯第1期起進行封面及編排美化、精緻化的工作。除了由贈閱制改為訂閱制,亦更改排版、印刷與經銷公司,以拓展本刊的流通率。
(三)第三次變革:第一,自2011(民國100年)起,為因應期刊國際化、期刊電子化之發展趨勢,同時為使投稿、審稿等流程更加透明化及有效率,且讓投稿者能夠掌握審稿進度,全面改採網路投稿方式。第二,為增加文類多樣性並促進學術交流,自2017年(民國106年)第63輯第2期起特增加投稿文類《研究紀要/學術評論》。第三,2018年(民國107年)在慶祝創刊60週年之際,為鼓勵知識創新、促進學術對話、追求研究卓越,特增設「年度最佳論文獎」獎項,預計每年結合國際研討會於11月頒發。
編輯委員(2024年)
總編輯: | 王麗雲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授 |
副總編輯: | 陳伊琳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授 |
編輯委員: | 李安明 |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 技學系教授 |
吳璧如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教授 | |
周淑卿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 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 | |
洪如玉 |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特聘 教授 | |
唐淑華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授 | |
張宜君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副教授 | |
張德勝 |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 發學系教授 | |
陳玉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授 | |
陳斐卿 |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 究所教授 | |
陳榮政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
陳麗華 |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 系教授(~2024.02) | |
彭煥勝 |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 技學系教授(2024.03~) | |
黃庭康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 究員(2024.03~) | |
楊志強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授 | |
劉蔚之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授 | |
潘慧玲 |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 系教授 | |
國際編輯顧問: | Fuchs, Eckhardt | 德國GEI中心教授 |
Goodwin, A. Lin | 香港大學教授 | |
Lee, John Chi Kin |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 | |
Pang, Nicholas Sun-Keung |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 |
Steiner-Khamsi, Gita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
Takayama, Keita |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 | |
Torres, Carlos Alberto |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 分校教授 | |
執行編輯: | 林君憶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副教授 |
鄭英傑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副教授 | |
英文編輯: | 胡佳音 | 國立臺北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助理教授 |
助理編輯: | 陳彥巧 | |
陳姿靜 |
《教育研究集刊》徵稿辦法
2001.08.16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13.10.11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15.08.27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17.01.20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18.11.05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20.02.24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21.02.18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22.02.21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24.03.29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2024.05.10編輯委員會會議修正通過
一、本刊以論述教育理論、教育實際問題及教育研究成果為主,收錄於「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及SCOPUS、DOAJ、EBSCO、ProQuest等國際資料庫,中、英文來稿不拘,歡迎踴躍賜稿。
二、本刊一年出版四期,於每年三、六、九、十二月出刊,並得視情況出版特刊。各期均接受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行政、教育哲史、教育社會學等領域之論文,亦歡迎討論各教育階段議題之論文,研究方法不拘。
三、本刊各類型學術論文來稿均需未曾正式出版,且具原創性,徵稿類型與字數如下:
(一)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實徵或理論取向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全文中文字數最多不得超過兩萬五千字,全文英文字數最多不得超過一萬字。
(二)學術評論(Academic Critical Review):就特定教育學術主題,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綜整性回顧與評析,全文中文字數最多不得超過兩萬五千字,全文英文字數不得超過一萬字。
(三)議題/實務評論(Issue/ Practice Critical Review):就重要教育議題或實務,進行系統性、綜整性或實徵性的討論與評析,議題/實務評論全文中文字數最多不得超過兩萬五千字,全文英文字數不得超過一萬字。
(四)研究紀要(Research Note):研究紀要可為實徵研究成果之報導、對於方法論問題以及解決方式的討論。全文中文字數不得超過兩萬字,全文英文字數不得超過八千字。
上述各類型學術論文均須依照本刊審稿辦法進行審查。
四、本刊編輯委員會得邀請各領域學者撰寫「書評」、「議題與趨勢」、「評論與回應」。「書評」以五年內出版書籍為主,「議題與趨勢」主要就教育研究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做前瞻性評論,「評論與回應」主要就本刊近期刊出之文章或其他重要論著提出評論或回應。
五、本刊全年收稿,文稿隨到隨審,稿件原則上於預審通過後三個月內回覆初步審查結果。
六、本刊編輯委員會得就專刊或紀念專輯主題,公開徵稿,亦得邀約該領域具學術聲望之學者投稿。歡迎各界提出專刊撰寫計畫(專刊撰寫計畫啟事詳見http://bulletin.ed.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60)。專刊文稿審查均依照本刊審稿辦法進行。
七、撰稿原則
(一)投稿方式
1. 使用線上投稿系統上傳文稿(需使用與Microsoft word 相容之檔案格式),網址為:http://jrs.edubook.com.tw/BER/index.zul。
2. 將投稿者基本資料表、著作財產權授權協議書(請至http://bulletin.ed.ntnu.edu.tw/content/?parent_id=24下載,上傳格式為pdf)填寫完畢後寄至本刊電子信箱edber@deps.ntnu.edu.tw。
(二)學術論文中文投稿格式如下:首頁為中文標題、摘要(1000-1500字)與關鍵詞(5-7個),第二頁為英文標題、摘要(700字以內)與關鍵詞(5-7個)。中、英文摘要應包含項目如下:(1)研究目的,(2)主要理論或概念架構,(3)研究設計/方法/對象,(4)研究發現或結論,(5)理論或實務創見/貢獻/建議。各項目均須分點敘寫,若有不適用部分,請填寫不適用。
(三)稿件之編排順序為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註解請採當頁註方式)、參考文獻、附錄。若有致謝詞,請於通知文稿接受刊登後再加上,並置於正文後,長度請勿超過六十字。
(四)正文及中英文摘要中,請勿出現任何個人資料,暴露個人身分者,逕予退稿。
(五)稿件附註及參考書目,請用最新版APA格式;若不符合此項規定者,本刊得退稿或請作者修改後再行投稿。唯其他外文得用原外文方式呈現,毋須翻譯為英文。
(六)稿件若為碩、博士論文改寫,一經刊登,需註明「本文為碩、博士論文改寫,指導教授為□□□教授」。
(七)若為共同撰稿之論文,請依貢獻比例排定共同作者順序,並請填具共同撰稿者之貢獻比率。
(八)稿件經同意刊登,作者須加列英譯之中文參考文獻。相關說明如下:
1. 每一筆英譯之中文參考文獻請置於“【】”內,並各自列於該筆中文參考文獻下方。
2. 若中文參考文獻本身並無英文譯名,作者可自行採取音譯或意譯方式處理。
3. 英譯之後的參考文獻格式,請參考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之寫作格式(最新版)。
4. 作者所引用之參考書目請至「DOI比對器」比對(網址為:http://www.airitischolar.com/doi/search/),並將比對結果,連同修改後全文,寄回編輯委員會。
八、稿件若通過預審,作者應繳交行政處理費每篇新台幣2,000元整(美金70元整),未完成繳費之文稿,恕不安排其進入外審程序,但邀稿文章不在此限。
九、稿件一旦進入初審階段,即不接受增加或調整作者。
十、稿件如有一稿多投,違反學術倫理,或侵犯他人著作權者,除由作者自負相關的法律責任外,兩年內本刊不再接受該位作者投稿。
十一、本刊採匿名審查制度,由本刊編輯委員聘請有關學者專家二人審查之。凡經審查委員要求修改之文稿,應於作者修改後再由編輯委員會決定是否刊登。
十二、本刊因編輯需要,對接受刊登的文稿,保有文字刪修權。
十三、經接受刊登的文稿,英文文章或英文摘要若經本刊認為需送英文編修者,作者需自行委請專人編修。若作者送編修後,編輯委員會仍認為不完善,則由本刊代為送專人再修,編修費用需由作者負擔,實報實銷。
十四、稿件(含邀稿稿件)經接受刊登,作者應繳交刊登費,未完成繳費者,恕不刊登該稿件,兩年內並不再接受該作者投稿。刊登費收取金額分以下兩種計算方式:
(一)文稿致謝詞若載明由國科會或其他單位提供經費補助者,刊登費以每篇新台幣5,000元(美金170元整)計算。
(二)文稿若無(含致謝詞無載明)任何單位補助經費者,刊登費以每篇新台幣3,000元(美金100元整)計算。
十五、稿件一經刊登,著作財產權歸本刊所有,轉載刊登需經本刊同意,著作人並同意授權本刊以紙本、光碟或上網形式全文發行,並得再授權「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以及其他經本刊簽定合作契約之資料庫進行傳播利用,並得進行必要之格式修改。本刊將敬贈作者當期集刊一冊(若稿件由兩人以上共同撰寫,則每篇文稿最多贈送三冊),並另外提供該篇編輯後之電子檔文章予作者,不另支稿費。
十六、撤稿原則
(一)投稿者撤稿之要求,需以正式書面文件提出,以郵寄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寄予本刊,待本刊確認後回覆,始得生效。
(二)為避免資源浪費,凡投稿本刊之文稿,如於審查階段無正當理由提出撤稿要求,本刊兩年內不接受投稿,亦不退還行政處理費。
(三)本刊要求修改之文稿,作者須於期限內修改完畢並回覆本刊,若有困難亦須於期限內以電子郵件或書面通知本刊,並依本刊所另定之修改回覆日期修改完畢回傳,否則視同自行撤稿。
(四)因大幅修改需延期回覆者,作者需以正式書面文件向編輯委員會申請展延修改期限,待本刊回覆後,始得生效,如未能於期限內修改完畢,亦視同撤稿。